本报记者 郭勇 黄卫华 通讯员 赵谦 梁梦琦
盛夏的周村,茂密柔嫩青青桑,下有浓荫好地方。
(相关资料图)
作为全国桑蚕丝绸业重要发源地和古代丝绸之路源头之一,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从明代中叶就开始植桑养蚕,到20世纪30年代初已成为山东丝绸工业的中心。这里积蓄了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也成为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山东省老字号丝绸企业的聚集地。国家税务总局淄博市周村区税务局立足丝绸产业,成立专家服务队,用税惠政策和精细服务助力丝绸产业展现新时代的光彩。
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企业负责人翟先宝正在查看工人织造的织锦画。随着织机富有节奏的运转,一幅幅以桑蚕丝为原材料的画作逐渐生动起来。
凯利丝绸是“山东老字号”企业,翟先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丝绸织染技艺的传承人。他带领的团队中,有第四代丝绸织染技艺传承人、“中国纺织大工匠”“淄博市金牌工匠”王利民,也有非遗传承人、“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张义。
“我们用的是有梭织机,虽然是20世纪70年代的机器,但是别小看它,现在纬密已经达到每厘米300梭,非常适合表现织锦画细腻的质感。”翟先宝说,“织锦画要通过6色纬线不同的组织变化和搭配,呈现五颜六色、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我们利用有梭织机古法织造工艺,经染色、络丝、并丝、捻丝、定形、整经、卷纬、装裱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幅作品。”正是因为手艺人的匠心和精湛技艺,织锦画作受到越来越多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税费优惠‘真金白银’支持我们更新丝织技艺。去年一年,我们享受各类税费优惠13万元。税务部门的服务队还经常上门为我们排忧解难,给了我们强大信心。”翟先宝说,公司技术人员大胆试验,先后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包括对多梭箱装置、选梭装置的技术改造,对熟丝色织工艺的改进,对颜色层次过渡与织物组织的编排改进。“我们还会持续改进技术,让织锦画大放异彩。”翟先宝对未来充满信心。
随着6.1米长的《八十七神仙卷》徐徐展开,所有人都被眼前场景所震撼,绵密的丝线把毛笔的笔触展现得细致入微。灯光下,彩色的桑蚕丝根根分明,散发着柔亮的光泽。
翟先宝说:“丝织技艺正在改变人们对丝绸的认知——不仅仅是大家印象中的蚕丝被和丝巾,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已经成为新的丝绸热点。”
作为丝绸织造的“单项冠军”企业,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的丝绸生产技术,非但不“老”,还领“新”世界,达到世界前沿水平。
“研发创新离不开税收支持。”大染坊财务经理贾淑利为企业算了一笔“减税账”:“去年一年,公司享受研发费加计税前扣除1350万元,再加上其他各类税费减免,节省的资金非常可观。税惠不断加码,给了企业创新的底气,我们用减税资金提升工艺,真正实现丝绸‘智造’。”
Copyright 2015-2022 财务报告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2018864号-19 联系邮箱:29 13 23 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