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四川成都刮起了一股“剩菜盲盒”风。“剩菜盲盒”是指餐饮商家将临期食品或当日未售出的库存,以“盲盒”形式在软件上打折卖出。这种形式一出现就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目前成都已有多个APP可以购买“剩菜盲盒”,参与过的人甚至表示“手速慢了,还会抢不到。”(5月30日《半月谈》)
根据网友在成都购买后晒出的账单来看,原价22元~30元的面包只售11元。有网友对此点赞,认为这种形式经济实惠还不浪费粮食,也有人对于盲盒食品质量是否过关表示了担忧。
实际上,这种“剩菜盲盒”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5年,丹麦一家公司就推出了名为Too Good to God的“剩菜盲盒”软件,以环保主义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搭建一个以折扣价出售打烊前未售完食物的交易平台,来减少商家与企业的食品浪费。有关媒体调查,国内的“剩菜盲盒”除烘焙甜点外,饮料咖啡、便利熟食以及超市折扣等都成为了包装的“惊喜内容”。
客观讲,“剩菜盲盒”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食物的浪费,而且其低廉的价格也正好迎合了部分群体追求经济实惠的用餐需求。再者,对于商家来说,能够将未售完的食品进行二次售卖,最大程度上能降低因浪费带来的成本,的确不失为一种双方共赢的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剩菜盲盒”为“盲盒家族”增加了新成员,为“盲盒经济”又添了一把火。
然而,也正是因为盲盒的不确定性,消费者无法得知盲盒里究竟有什么,以及商家将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关键信息抹去,这就带来了一些饮食安全方面的隐患,拿到什么完全凭个人的运气和商家的良心。“剩菜盲盒”中的剩菜显然不是顾客吃剩下的菜,而是商家当天现做却没有卖完的菜,不过,商家没卖完的菜也有保质期的问题。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剩菜盲盒”后反映其存在口感不佳、保质期过短以及吃完后肠胃不适等问题。有的消费者甚至将购买“剩菜盲盒”的行为,称作“花钱换一个地方浪费食物”。
由此可见,剩菜可以“盲盒”,但是食品安全不能“盲盒”。商家一定要以诚信为本,将食物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关键信息标注清晰,不欺瞒消费者,将部分关键信息的知情权归还消费者。而消费者则应按需购买、谨慎消费,虽然“剩菜盲盒”看起来很美,但食品安全大于天,购买时查一下或问一问食物保质期,闻一闻食物是否有变质现象,食用时发现不对劲及时住口,毕竟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在消费过程中也要留存好相关证据,以备权益受损时依法维权。
同时,鉴于“剩菜”的保质期更短,“剩菜盲盒”更需要加强监管。有专家为此直言,因食品安全风险较高,不建议对短保质期的食品设置盲盒形式。而去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拟对盲盒销售的内容、形式、销售对象等方面作出规定。《意见稿》指出,药品、医疗器械、特殊化妆品、活体动物、无着快件、食品等在使用条件、存储运输、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等方面有严格要求的商品,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由此可见,市场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种新兴食品盲盒带来的风险。但如何具体落地实行,还得拭目以待。
Copyright 2015-2022 财务报告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2018864号-19 联系邮箱:29 13 23 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