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作者:黎妙坤 黄驰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要求,到2023年,基本建成“无风险不打扰、有违法要追究、全过程强智控”的税务执法新体系,实现从经验式执法向科学精确执法转变。这意味着,税务人员要具备强大的涉税风险研判能力,能够把存在涉税风险的纳税人精准高效地从海量大数据中筛查出来。
笔者在工作实际中注意到,目前基层税务部门接到的风险应对任务量大,风险筛查指标多样。常用的风险筛查指标主要有三类:一是运用异常财务指标筛查风险,如企业毛利率较低、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过高、存货周转率低等;二是运用税务申报表筛查风险,如运用税务申报表发现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企业,其税务登记行业却为按规定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增值税申报收入与企业所得税申报收入不同等;三是运用发票电子底账系统筛查风险,如运用该系统监控到企业有夜间开票行为、开票IP地址过于集中等。
运用这些风险指标能够有效筛查出涉税风险,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有关筛查指标设计较为单一,不能充分利用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发票电子底账和企业基础信息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单一指标往往仅能分析出低风险疑点,针对性不强,如企业毛利率较低,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存在涉税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基层税源管理部门面对的企业数量大,通过较为单一的风险筛查指标筛查出来的风险企业数量多,可能会使基层税务人员难以有效应对。
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充分运用风险模型取值的多样性,加强众多报表取值之间的关联,设计出不同模型,利用会计勾稽关系和公式来发现问题。
比如针对虚抵成本、白条入账这个较为常见的涉税违法问题,可以设计以下公式筛查:成本(营业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存货期末余额-存货资产期初余额)+本期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增加额≈本期取得发票总额+发放工资总额+累计折旧或摊销+海关进口额。
该公式的基本原理为,企业的成本、费用、固定资产和存货增加数基本来自于外部购买、工资和累计折旧或摊销。公式左边的成本、期间费用、存货期末期初数均取值于企业年度财务报表,本期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增加额取值于当年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的资产原值明细项目同比上年增加数。公式右边的本期取得发票总额等四项数值,分别取值于发票电子底账、个人所得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增值税申报表。鉴于少数业务情形会引起等式左右两边不同步增加,比如取得发票但未入账、股东直接捐赠固定资产、年末计提奖金未发放等情形,只能以“约等于”考虑。如果该公式左边明显大于右边,则企业存在白条入账、虚抵成本的风险。
Copyright 2015-2022 财务报告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2018864号-19 联系邮箱:29 13 23 6 @qq.com